健康专题

欢迎访问健康专题相关的文章列表

欺诈骗保医保基金典型案例(医药机构篇)

欺诈骗保医保基金典型案例(医药机构篇)                      原文链接:https://ylbz.nx.gov.cn/xwdt/nxybdt/202404/t20240413_4510358.html[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议题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运用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强大生机活力,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现代化几乎与西方工业文明相伴而生。历史上,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和解释权,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奴役和压迫。在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体系中,后发国家往往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要实现现代化绝非易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近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求索,就处于“东方从属于西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背景之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体系,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改变自身命运,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探寻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虽然都做出过现代化的尝试和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和进程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一般公式,并把这种“超历史的”公式先验地强加于他人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任务的普遍性只有通过每一民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性才可能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想要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必须在先进政党领导下,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探寻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肩负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彻底改变了自身历史命运,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正在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算起,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500多年的历程,其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这一美好追求的具体实践。同时也应看到,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然要在摸索中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陷入低潮。   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来把握。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经过长期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我国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奠定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一系列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鲜明特质。在现代化观方面,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把握现代化的中国特质方面,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发展过程方面,阐明“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实现方式方面,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在21世纪的中国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   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置于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加以把握。   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和“两个决不会”的历史依据,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使全球少部分人口实现现代化,却带来必须由全人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严峻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人类社会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现代化道路以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固有弊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全新选择。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如此,中国还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思想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突破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重要的积极变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除“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探寻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全新选择,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吴晓明,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2022年08月22日09版) 原文链接:http://wsjkw.nx.gov.cn/ztzl/xbndsjqfjll/dsll/202208/t20220822_3680306.html[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健康动能”

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健康动能”   党心与民心同频,改革脉搏与人民向往共振。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后,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而言,完成好这项任务,既有外在的紧迫感,也有内在的蓬勃动力,更为关键且具体的是,延续奋发进取之势,努力办实眼前、手头的每件事,持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健康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努力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破解事业改革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以“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药品集中采购给你我省了钱;医养结合更好守护“夕阳红”;托育服务与产假“无缝衔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同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串联起来,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降至历史新低的成绩深度融合起来。为了交出新时代的合格答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一直在奋进,“改”出了新活力,“革”出了新动力,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根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度吹响号角,发出动员令,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把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转化为现实场景,目标是确定的,服务人民健康的干事创业本领持续增强的要求是具体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也是存在的。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要为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之大者”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积极作为,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村、医保、药监等部门的相向而行,企业、学校、家庭等“健康细胞”的培育。   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体系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城乡联动,构建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实现医疗、公共卫生以及养老等机构之间的横向整合和深度协作,有待连点成面、聚火成炬。   注重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需要促进互联网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健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信息和技术,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守护全民健康。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卫生健康工作答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考题关乎全局。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健康报 原文链接:http://wjw.fujian.gov.cn/xxgk/gzdt/mtbd/202407/t20240719_6485972.htm[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石榴图说 | 她们,为啥都爱找玛依努尔看病?

石榴图说 | 她们,为啥都爱找玛依努尔看病?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wjw.xinjiang.gov.cn/hfpc/xwxc1/202311/dea7b99a9068484bb5e8d69c0058dfc8.shtml[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视频解读:《关于做好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参保缴费等工作的通知》

视频解读:《关于做好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参保缴费等工作的通知》   视频解读:《关于做好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参保缴费等工作的通知》 原文链接:https://ybj.fujian.gov.cn/zwgk/zcjd/bmzcwjjd/202408/t20240820_6504537.htm[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做好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

《关于做好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关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持续推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增强基本医疗保障能力,努力解除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后顾之忧,根据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发《关于做好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医保发〔2023〕24号)精神,省医保局会同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联合下发《云南省医疗保障局等3部门关于做好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云医保〔2023〕128号,以下简称《通知》)。现对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为什么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年年都在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新医药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多、疾病谱变化,再叠加物价上涨因素,使得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在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居民医疗需求逐步释放和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背景下,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的合理调增,可有效支撑制度功能的长期稳定发挥,从而切实减轻参保患者的就医负担。根据《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2018年—2022年五年间,城乡居民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6577元、7049元、7546元、8023元、8129元。而我省2021年—2022年城乡居民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583元、5751元,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财政补助力度的加大和个人缴费标准的提高,则有力地支撑了参保群众医保待遇水平的巩固和提高,确保待遇及时足额兑现。同时,我省立足云南“后发展”“欠发达”的实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至今,一直按照国家明确的筹资标准底限为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即落实国家部署,又不拔高标准。   二、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工作的具体安排是什么?   筹资标准方面,《通知》统筹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医药技术进步、医疗费用增长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需求等因素,按照《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医保发〔2023〕24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并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要求,明确我省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1020元,其中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640元,个人缴费标准为380元。   集中征缴期为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2月25日。   三、如何分类资助困难人口参加居民医保?   《通知》明确,特困供养人员按当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给予全额资助。   其他困难人群按定额资助参保,其中:   一是城乡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中的60周岁以上的贫困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含农村三级残疾中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参保缴费标准按照每人每年120元的标准定额资助。   二是25个边境县(市)一线行政村的农村居民,以及经批准的迪庆州、怒江州除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外的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给予每人每年70元的定额资助。   三是居住在边境一线行政村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按照个人缴费标准实行全额资助参保。其中,在医疗救助资金中定额资助120元。   四是纳入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按照每人每年180元标准,由医疗救助资金给予定额资助;过渡期内未纳入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的脱贫户,2023年按照每人90元标准,由医疗救助资金给予定额资助。   对具有多重身份,符合多种资助参保条件的医疗救助资助参保对象,按“就高”原则给予资助参保。   四、推进参保扩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通知》要求,实施精准参保扩面,聚焦重点人群、关键环节,加大参保缴费工作力度,确保应参尽参。   一是切实做好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和民办高校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参保工作,动员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保。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及数据共享机制,全面落实落细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特殊人员身份标识及时推送税务部门,确保享受缴费资助。   三是全面落实“新生儿一件事”,优化经办服务流程,做好新生儿“落地即参保”工作,实现经办服务窗口“现场办”、线上方式“自主办”、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办”。    四是加大参保宣传力度,开展基本医保全民参保计划集中宣传月活动,提高群众对医保参保政策的知晓度,在全社会营造群众自愿参保、积极参保的良好氛围。   五、如何持续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通知》对经办管理服务提出三方面要求:   一是多渠道畅通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参保缴费办理方式,持续强化对参保人自主参保登记及缴费操作办理的宣传,按照“线上为主,线下兜底”的缴费模式,引导参保人积极采用便捷高效的线上方式进行缴费,现金征收的方式要做为满足缴费人特殊需求的有效措施。   二是落实统筹区内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并逐步扩大到省域内。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医疗费用事中事后审核,做好基金结算、清算工作。   六、如何做好宣传工作?   各级医保、财政、税务部门要强化部门协同,加强政策宣传解释和动员,创新宣传方式,扩展宣传渠道,大力推进医保政策和参保缴费宣传,持续推进医保政策和参保缴费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医院“五进”专题宣传活动,聚焦重点人群,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主动关注医保、自觉参加医保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件:《云南省医疗保障局 云南省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关于做好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    原文链接:https://ylbz.yn.gov.cn/index.php?c=show&id=3886[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近发表

热门资讯

标签列表